气候风险怎么纳入财务敏感性分析
气候风险主要有两种:
1、转型风险:政策变化(比如能源政策)、技术发展(比如清洁能源技术)、市场变化(比如消费者偏好变化)、商业模式变化(比如新的经营方式抢占传统企业市场份额)等。
2、物理风险:长期性风险(比如气候升温、降水、海平面升高、大气与水污染)和突发性风险(比如极端天气事件,比如台风、洪水、山火)。
企业:
3、财务风险:
信用风险:企业和家庭的违约行为,抵押物贬值。
市场风险:股票、固定收益、商品等重新定价。
承保风险:保险损失增加,保险缺口扩大。
运营风险:供应链中断,被迫关闭厂房。
流动性风险:流动性需求增加,再融资风险。
气候风险分析框架包含什么?
物理风险:直接由气候异常导致的资产损失,包括极端天气事件(如台风、洪水)引发的设备损毁,以及长期气候变化(如海平面上升)造成的土地价值缩水 [1]
转型风险:低碳政策调整(如碳税征收)引发的传统行业财务压力,新能源技术替代(如光伏成本下降)导致的高碳企业市场竞争力衰退 [1]
法律风险:碳排放监管强化带来的合规成本增加,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对出口企业征收的环保税费
市场风险:需求转变/新兴机遇
声誉风险:环境负面舆论引发的品牌价值折损,如化石能源企业因环境负面事件导致的股价下跌。
气候风险怎么纳入财务敏感性分析?整体上来说,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小编老师来说是非常复杂庞大的话题,在公司财务敏感性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的,气候风险只是其中的一项。并且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,对于气候风险的把控和分析也是非常复杂的,考虑到的情形也是很多的,上文肯定无法一一给你们阐述;因此如果你们对此内容有兴趣,可以来关注本网站。